新闻资讯

科技考古证实北白鹅东周墓地出土席状编织物为芦苇

  中新社太原6月13日电 (记者 杨静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3日对外发布,科技考古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证实山西垣曲北白鹅东周墓地出土的证实周墓状编织物席状编织物生物来源为芦苇,为研究东周时期丧葬制度提供了依据。北白班长犯错检讨书1000字

  北白鹅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鹅东主体遗存为东周时期墓葬、地出灰坑和车马坑。土席2020年4月起至今,为芦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科技考古垣曲市县文物部门对墓地展开全面考古工作。证实周墓状编织物班长犯错检讨书1000字

  考古调查和勘探确定墓地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米,北白共发现墓葬217座,鹅东车马坑5座,地出灰坑241座,土席陶窑2座。为芦苇部分随葬青铜器上附着厚度不足1毫米的科技考古席状编织物残留,可观察到明显的编织纹路。青铜器在埋藏过程中释放铜离子营造了抑菌微环境,有利于编织物等有机质文物的保存。

  考古人员介绍,通过纤维显微观察、植硅体分析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方法,确认北白鹅墓地M1020青铜簋附着的席状物为芦苇材质。结合《礼记·丧大记》等文献记载及现场考古证据,推断席状编织物为苇席,位于椁盖板下棺盖板上作“抗席”之用。

  此外,在棺底板下椁底板上也发现了大量席状物残留,因接近生土而形态保存较好,与上述通过科学检测的考古样品进行观察对比可知其亦为苇席,且位于墓主身下作“卧席”之用。

  考古人员表示,在北白鹅墓地M1020中发现大量的席状编织物残留,类似情况在春秋早期其他墓葬中也很常见,说明殓席在整个下葬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且殓葬用席的制度在这一时期早已成熟。

  北白鹅墓地是具有代表性的春秋早期贵族墓葬,对墓葬中出土的各类文物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丧葬制度,进而为周王朝东迁后社会景观的复原提供证据。(完)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国内新闻

  • 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这个春天,来城市田园里当理想家
  • “广东影视政策15条”发布,对影视产业发展有五大利好
  • 河南粮源“非市场化”外流
  • 国际知名银行频陷“洗钱”漩涡
  • 当心!肠子也会“中风”!死亡率高达60%
  • 上交所:拟对风险警示板不对称涨跌幅做修改
  • 会展看广东|科技赋能文化 创新引领未来!一组数据看广东这股新浪潮有多“猛”→
  • 党建引领 守护春节平安乐章
  • 庐阳高中:背起文明行囊来上学,唱着团结歌谣去拼搏
  • 最是书香能致远 阅读分享增底蕴——合肥高新火炬中学开展读书成果分享会
  • U15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落幕 中国代表团位居金牌榜第一
  • 集美“零交通违法”的好司机最高获5000元油卡 三种渠道可报名
  • 美国豁免从中国进口的部分产品关税
  • 中华财险安徽分公司开展“不忘初心 守护美好”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
  • U—Life房车汇台湾集市来了
  • 蜀山区医保局率先建立 “医疗保障群众接待日”工作制度
  • 第十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总决赛落幕
  • 国生教育:中国人事考试网公布2021年一建合格标
  • 汉阴县公安局平梁派出所积极开展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宣传活动
  • 第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在深圳开幕 发布“年度十大进展”
  • 关键词: